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22的文章

做表型分析實驗的你了解 Cell Painting 分析法嗎?

圖片
     一種新型的高內涵細胞分析方法學,透過 6 組以上染色標定將細胞元件區分,以影像方式加以分析量化,用以作細胞健康、藥理毒性、分子或遺傳干擾等表型剖析。與傳統表型剖析相比,其優點是能提供更全面性的表型圖譜及量化數據,能夠被進一步使用針對性選擇分類或群組分析。    並為了保持最準確的資訊傳達,我們將在未來 Molecular Devices 發佈的相關技術文章中直接使用 Cell Painting 英文原詞,而不使用中文翻譯詞,以避免意義混淆。 【Cell Painting 的緣起】 閱讀原本文獻點這邊    2016年,由美國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多研究所(The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 ) 在 Nature Protocol 期刊上,發表了使用 Molecular Devices 的 ImageXpress 系統建立的高內涵方法學,並命名為“Cell Painting”  [1] 。    近年來,Cell Painting 在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例如 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途徑,確定基因的相互作用; 研究化合物、藥物、天然產物等的作用機制, 讓藥物篩選更優化; 描述細胞異質性; 從研究基因功能,到確定 SARS-CoV-2 的潛在治療化合物  [5] ; 評估化合物或環境化學物質對人體生理的影響; 毒理學研究……等等。    接下來,我們探討 如何利用 Cell Painting 的方法進行高內涵表型分析 。    Cell Painting 的目的是盡可能“ 多 ”地觀察分析細胞,以構建表明細胞狀態的代表性影像。本文中的 Cell Painting 的標記了細胞核、內質網、肌動蛋白、高基氏體、RNA(和核仁)以及粒線體。採用配備有 6 通道以上濾鏡組,能不同倍率自動擷取螢光標記的細胞影像,並進行自動影像分析,以辨別、萃取和測量特定的細胞特徵可以大幅加速這些工作。(Figure 1)。    使用 ImageXpress Micro Confocal 共軛焦高內涵成像分析系統的 優點 高度自動化,模組化設計可以簡化 Cell Painting 工作流程。 使用具有學習功能的強力軟體進行客觀的影像分析。 使用介面好上手的網路平台快速分析大型多維度資料集。 【Cell Painting 實戰範例

【領讀】走近諾貝爾獎:揭秘CRISPR/Cas的潛力-以CRISPR/Cas法構建Wilson疾病藥物篩選模型

圖片
  本期文獻介紹 標題: 《人類胚胎幹細胞來源的Wilson病模型篩選藥物療效》 發表平臺: MDPI 發表時間:2 April 2020 【你知道嗎?】 【前言】   由遺傳性疾病體細胞誘導而來的 hiPSCs 可以為篩選治療人類遺傳疾病的潛在藥物提供良好的細胞模型。但當患者樣本非常罕見時,這種模型就很難完成。本文作者利用 CRISPR/Cas9 系統在沒有患者樣本的情況下,成功誘導出了 Wilson 病的 hiPSC 細胞模型,打開基因編輯技術直接建立人類遺傳疾病模型的可能性。   Wilson 氏病也叫做肝豆狀核變性症,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全球發病率統計約為 1/30,000~1/100,000,致病基因攜帶者約為 1/90。該病在中國較多見。致病基因 ATP7B 突變導致 ATP 酶功能減弱或消失,引起血清銅藍蛋白(ceruloplasmin)合成減少以及膽道排銅障礙,蓄積在體內的銅離子在肝、腦、腎、角膜等處沉積,引起不斷加重的肝硬化、錐體外系症狀、精神症狀、腎損害及角膜色素環等。   為了解決這個病需要建立可供研究的細胞模型,本文作者的研究策略如下: 【細讀品味】 1、 以 CRISPR/Cas9 基因編輯誘變 Wilson 疾病細胞    作者選用了兩種含有 R778L 突變位元點鄰近基因組區域的 single-guide RNA (sgRNA),並將 2 個 sgRNAs 合併到 px459 plasmid 中,共同表達 Cas9 蛋白和 puromycin resistance gene。為了引入 R778L 的單鏈核苷酸,還設計了包含突變序列(c.2333G>T)和靶區兩側同源序列的單鏈寡去氧核苷酸(ssODNs)。通過 puromycin 篩選出突變株。 為確認細胞群發生了遺傳突變,從每個 clone 中提取基因 DNA,通過 RT-PCR 對目標基因進行測序。在各個 clone 中,證實了 sgRNA -2 轉染組在 c.2333 位點對 T 進行了純合替代(圖 3B)。 該 R778L 誘變克隆表現出典型的 hESCs 形態,並表現 OCT4、NANOG、SOX2 和 SSEA4 等 hESC markers,進一步證實了誘變後的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(圖 3C 及補充資料 S2)。 2、建立